Friday, January 9, 2009

第四章:幼兒引領著神經學家前行?

p.121 譯文:
奈維爾在天生失聰者身上進行的小研究,讓她獲得失聰者大腦如何劇烈改變的第一個線索。這些天生失聰者由於基因缺損,使得耳蝸無法正常生長,所以沒有任何電化學訊號傳至主要聽覺皮質,主要聽覺皮質是平常接收與處理聽覺訊號的組織。就像《等待果陀》劇中永遠被困在等待那一刻的主人翁一樣,主要聽覺皮質期待著一個永遠不會到來的聽覺訊號。大腦的設定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能讓此區域變成大腦的弗拉迪米爾與誒斯塔格嗎?奈維爾懷疑地想著,或者,它能夠評估出此毫無希望的困境,進而重新改造自己?
譯註:Vladimir and Estrago:《等待果陀》劇中的主人翁,兩個流浪漢。

p.80 原文:
Her first clue to how dramatically deafness can alter the brain came when she conducted a small study in people who had been deaf since birth. Because a genetic glitch had kept the cochlea from developing normally, no electrochemical signals from the ears ever reached the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which ordinarily receives and processes auditory signals. It is stuck in an eternal waiting-for-Godot moment, anticipating auditory signals that never arrive. Is the brain’s hardwiring so powerful, Neville wondered, that this region becomes the Vladimir and Estragon of the brain? Or does it assess the bleak situation and remake itself?

試譯:
娜維兒在天生失聰者身上進行的小實驗,讓她首次見識到大腦如何因為基因上的缺陷,而產生巨大的改變。基因的缺陷讓失聰者的耳蝸無法正常生長,而無法傳送任何電化學訊號。因此,大腦接收與處理聽覺訊號的主要聽覺皮質,就接收不到任何訊號,就好像《等待果陀》劇中的兩位主角等待著永遠不會出現的果陀,聽覺皮質在等待著永遠不會到達的訊號。娜維兒因此猜想,主要聽覺皮質是否會被出生時大腦的基本功能設定所侷限,持續等待著聽覺訊息? 還是會主動偵測到這個狀況,進而重新調整自己的功能呢?


評論:
1.Neville是一個女生的名字,但是中文翻譯成看不出性別的奈維爾。所以我改成了女性化一點的譯名娜維兒。

2.“…how dramatically deafness can alter the brain” 這句譯者翻譯成 “失聰者大腦如何劇烈改變”, 但是推敲前後文我認為原作者dramatically的意思,應該止的是大腦有巨大的改變,而不是激烈的改變,激烈的字義有 “在短時間大幅度改變”的時間概念,但是原作者並沒有這個意思。

3.“這些天生失聰者由於基因缺損,使得耳蝸無法正常生長,所以沒有任何電化學訊號傳至主要聽覺皮質,主要聽覺皮質是平常接收與處理聽覺訊號的組織。” 這個句子很明顯是直接用原文直譯成中文。原文用了”which”的後飾句型,解釋主要聽覺皮質是什麼,但是中文翻譯時不應該忽略了中文文法。因此建議的做法是把這一句英文拆成兩句中文。

4.“被困在等待那一刻”是依照原文 “waiting-for-Godot moment”翻譯的。但是這個故事敘述的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等待,和 “那一刻” 無關,因此不建議這樣翻譯。另外,原文雖然劇中兩個主教的名字Vladimir 和 Estrago 直接寫在文句中,考慮到台灣讀者並不一定這麼了解這齣劇的內容,建議應該要轉化一下翻譯方式。

Saturday, January 3, 2009

第三章:成熟大腦中的新生神經元

(第一部分)
p.84 譯文:

然而,神經元卻無法再分生,不會一分為二,也不會自行複製。由於神經無法分化,蓋吉解釋著:「因此,神經元可再分生是件令人難以相信的事情。」回顧過去,似乎這樣嚴重缺乏想像力的想法,讓科學家們認定神經沒有再生能力,故成人大腦的神經元絕無任何再生的可能性。

p. 52原文:

But neurons do not divide; one does not become two, and they do not make more of themselves. Because neurons do not divide, Gage explained, “it was inconceivable that one neuron could give rise to another.” In what seems, in retrospect, like a serious lapse of imagination, scientists concluded that neuron’s inability to reproduce closed off all avenues to the birth of neurons in the adult brain.

試譯:

但是神經元是無法分裂的,不會一分為二,也不會自行複製。既然神經元無法分裂,蓋吉解釋著:「那麼神經元可以再生,根本就是天方夜談了。」回顧過往,似乎就是這種毫無想像力的思考方式,讓科學家們認定,因為神經元沒有再生能力,所以成年人的大腦是無法產生新的神經元的。


評論:
1.這一小段文字在原文中一共提到 “divide”兩次,但是譯者分別翻成 “分生” 和 “分化”。還有neurons 的翻法也有 “神經元”和 “神經”。雖然本書有兩位譯者但應該不可能再同樣的一小段內由兩位譯者同時分工翻譯吧? 由此小細節可看出譯者的專業能力有待加強。


2.短短的一段文字,由於出現了許多“分生”、 “分化”、“神經元” 、“神經”的術語,會讓不熟悉這個領域的讀者很難了解文意。因此在試譯的文字裡,我儘量讓文字統一,並且再把前後文意順一下,希望讀者更能了解作者的意思。

第二章:魔法織布機

p.58 譯文:
當猴子喪失手部的知覺時,會對大腦造成什麼影響呢? 蘇爾 (Mriganka Sur)說:「一般看法認為,當大腦喪失某種知覺的傳入時,原來收到感覺訊號的皮質會形成一個黑洞。」蘇爾當時是卡司的一個研究生。

p.33 原文:
How had the absence of a signal from the monkey’s hand to its brain affected it? “The standard view was that when you deprive the brain of this sensory input, there should be like a black hole in the cortex where it used to receive that input,” says Mriganka Sur, who was a graduate student of Kaa’s at the time.


試譯:
猴子的手如果無法傳遞訊號到腦部,會對大腦造成什麼影響呢? 當時跟著卡斯做研究的學生蘇爾說:「一般的看法是,大腦如果接收不到任何感覺,就好像是在原本接收訊號的皮質上,產生了一個黑洞。」


評論:
1. 第一句原文為 “the absence of a signal from the monkey’s hand to its brain” 可是譯文的翻法是 “猴子的手喪失知覺”,並沒有把手部無法傳遞訊號到腦部的意思翻譯出來。

2. 在翻譯研究生的敘述時,有兩個很明顯的錯誤。第一是原文所謂的 “black hole”應該是一種比喻,但是譯文的譯法好像是真的有一個黑洞。再來是在翻譯引述話語時,應該要依照中文語法把說話人的身份在引用前先介紹,不然就會變成沒有轉化為中文語法的直譯式翻譯。